修道这些事儿:神明能否提前阻止人们作恶?
[摘要]天道无亲”,在神明的视角中,善恶本是人间生活的某种秩序,是带有人的主观意识的,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。从恶至善,是人间法则中的阴尽阳生、去浊澄清的过程。
文/武当玄拙
老祖宗有句话叫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是说天地之间有司过之神时刻监察着人们的一言一行,不论你在什么样的场合做出了什么事情,都会被举头三尺之处的神仙分毫不差地记录下来,并以此为参照而影响到日后的祸福因果。怎奈世人多被一时的小聪明迷惑,只看得到为非作歹能带来的暂时利益,却不明晓这份报应近则在己、远在儿孙,一个人的言行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利益。
道家认为每个人的命运由斗府掌控(资料图)
道教是一个强调劝善的宗教。天地之间的司过之神虽然时时都在监察着人们的言行得失,但这份监察的目的并不在于记录错事并计算相应的果报。与之正相反,道教提出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的概念,是在提醒大众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底线,一旦突破这条线,就会受到神明的责罚。若能够一生为善,司过之神同样会把此人的善言、善行记录下来,并据此来计算日后的善果。与人为善,才是神明之于信仰的基本要义。
在道教理论中,善恶是相生共存的,世上不存在单纯只有善或者单纯只有恶的人。我们所能做的,是以心中的准则去协调所有的言行,在保持本身正当利益的同时也不损害他人的合理权益。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,略有偏差,就会从善滑落至恶。可惜的是,世间多有滑落者,人们个个却并不自知。于是不禁有人要问,神明既然拥有无上法力,为什么不提前阻止行恶的人们呢?
天猷元帅和真武天君(资料图)
要回答这一问题,就会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道教义理:
其一,在道教看来,善恶的标准是什么?
其二,善恶的根源在哪里?
其三,如何去解读道教劝善的意义?
论及善恶,不得不提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辩,这也是古今中外诸多学派所探讨的内容。道教对人性本初的观点,与诸家的善恶观念皆不相同,其既不认为有善也不认为有恶,因为善恶都是人类文明制度的产物,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尽相同的标准变化。老子曰:“(世人)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”意思是说,一旦赋予他人善与恶的概念,便已是某种人为的标准和欲求的表现了。
善恶的标准必然带有人的欲求色彩(资料图)
道教追求的修真理想是要去人欲,去除一切人之有为,返归到如婴儿一般所有言行完全发自于自然的状态。所以道教不会强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,而是要强调婴儿初生时的本然。这是道教对第一个问题“善恶的标准是什么”的解答。在道教看来,善恶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标准,其在本质上只是对欲望的追求。为善、为恶,都是欲求在作祟。
基于此,便可为“善恶的根源在哪里”这一问题找到答案,因为一切欲求都源自人们尚不满足的内心。更多地去思考他人利益,这便是为善的前提;把个人利益至上,就容易导致恶的滋生。不论是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的监察,还是以《太上感应篇》为主的诸多劝善经典,都意在告知人们不把沉迷于个人的一己私欲,而是要学习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的精神,更多地去为了他人、为了社会付出一些关爱,以真善美的力量构筑起对“小国寡民”式的理想社会的实践。
水善利万物而不争(资料图)
人们在世间的任何善恶之行,神明的记录都会毫厘不爽,但道教信仰并不是给人们施以恐吓,不是使人畏惧。道教中虽然亦有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果的报应理论,但并不会刻意强调恶行恶报的内容,而是在告诉人们一切善恶本源于自己的起心动念,你当下做出的任何选择以及日后所要承担的任何果报,都与自身脱离不了干系。若想事事顺达,莫不如从一日三善做起,唯有自己才成为自我的救世神仙。
因此,第三个问题“道教劝善的意义”,便在于使人们能够从现实生活和精神信仰中感知到正念正行的力量,是真正从内而外的一种觉醒,是对欲求的克制。另外一种说法曰“举头三尺有青天。人可欺,天不可欺。”我们能否成为更好的人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时时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和所作所为。止恶行善的过程,更是在缮心缮性。
神明的惩恶扬善是外在的监督,内心情绪寡欲才是善行真正的发端(资料图)
道教修行讲求少私寡欲,再进一步便是无私无欲。从恶中的幡然醒悟,到为善的乐而从之,再到把善变成生活中的日常,这便是从有为臻达无为的过程。道祖所言之“不善”,并不是不为善,而是不再需要刻意强调善的概念,因为其已经内化成每个人的具体言行。劝善,也不是简单地用可计数的善行去换取神明功德簿上的善果,而是要使人们从心性至行为均可以实现自我善化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这也正是对“我命在我”的道教信仰的绝佳呼应。
至此,也就可以解释明白为什么神仙不会去阻止恶人为恶的疑惑。“天道无亲”,在神明的视角中,善恶本是人间生活的某种秩序,是带有人的主观意识的,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。从恶至善,是人间法则中的阴尽阳生、去浊澄清的过程,所以更需要人们的自我觉悟。
天道无亲,人间的善恶报应也只是自然之理(资料图)
在这个过程中,对善恶之行的不同奖惩均是增进觉悟的手段而已。如果我们对神明加以强求,试图以人间的——亦或者仅仅只是出于自我的——善恶标准,使其对某些人进行惩罚,这便是把信仰当成了牟利的工具,而且是贪心不足的表现。如何,又何来觉醒之说呢?唯有明白善性的含义,最终才不枉于爱河欲海中历练过的这一生。
(编辑:灵瑾)
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,文/武当玄拙。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“腾讯道学”微信公众号!(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,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。)
- 注重自然本性:从郭靖的学习成长经历看道家教育思想2018.07.23
- 庄子说:天赋潜能,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2018.05.21
- 天人同构,不伤为本:谈谈道教自然观与养生观(上)2018.05.18
相关搜索
为你推荐
-
-
今日夏至:阳至极 一阴生
2019-06-18 11:37:27
夏至,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。这一天,白天变得最长,之后开始慢慢变短。至,就是极,这一自然现象也体现了“物极必反”的道理。
-
-
避免病从口入 夏季饮食需谨慎
2019-06-17 16:42:28
夏天由于气候和人为习惯,往往存在湿热、脾虚湿困、脾胃寒湿、伤津耗气这几种情况。夏季要健康饮食就是要从避免进一步加重、并且修复这些问题入手。
-
夏至养生二三事:调息静心 常如冰雪在心
2019-06-17 16:01:02
夏季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的的疾病,要明显更多一点——也就是说,错误的心理状态,往往会诱导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,最终导致疾病发生。故而夏季养生,首先要“养神”。
-
-